12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电子商务知识产权发展研究报告(2020)》,指出直播、短视频等新形式成为当下电商平台带货的最热趋势,助力脱贫、疫情后期经济发展。但是,直播与视频中涉及的知识产权新型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一些发布于平台的带货短视频中,视频内售卖的商品本身合法合规,但视频背景音乐可能是侵权使用。如果平台因背景音乐侵权而下架整个视频内容,则存在采取措施过度的可能性,导致利益失衡;而直播卖货模式以即时性和互动型为特征,证据保存和追溯困难亦是新的治理难点。
与传统的电商交易集中于电商平台不同,直播、短视频卖货行为分布于不同类型的平台,而社交媒体等内容平台通常并未建立起与电商平台类似的知识产权投诉、争议解决等治理机制,存在不同平台之间治理模式和水准的明显差异,也为新兴业态的规范带来更为复杂的治理难题。因此,直播等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法律规范,对各类问题审慎处理。
《报告》建议,对新业态知识产权更有效的治理,需要进一步对直播、短视频卖货的商业模式进行摸底,厘清不同主体的责任边界,构建并细化平台知识产权规则,依据包容审慎监管原则设定针对直播、视频的投诉或举报通道,加强平台应对新业态电商知识产权问快速处理的能力。
同时,《报告》也指出,电商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2020年,各平台企业切实履行平台义务,细化平台内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各大电商平台知识产权权利人入驻数量不断提升。在防控体系上,技术防控持续投入、不断升级。京东的“红网”可以对知名品牌、特殊商号进行针对性保护,目前已保护知名品牌2100余个;字节跳动的“灵石系统”致力于原创作者权益的保护,可通过技术手段自动对比平台内视频版权,快速发现侵权内容。
《报告》还关注到电商平台积极防疫打假。据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韩秀成介绍,面对市场上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供不应求的局面,以及一部分假冒伪劣防疫商品充数情况,政府职能部门、电商平台通过开展疫情期间的专项知识产权保护行动,多管齐下,社会共治、重拳出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我国防疫用品市场稳定,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的公共安全和人民福祉,树立电子商务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新标杆。
疫情期间,电商平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防止涉疫物资侵权行为发生,持续加强针对口罩、消毒用品等防疫物资的平台治理工作。在货源管理方面,各大电商对平台内防疫物资的质量、价格和运费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于有哄抬物价,借疫情营销、疑似售假、疑似回收、质量低劣、发货异常的情形加强监管。对平台内违规行为加强处罚,疫情初期电商平台发布的“最严口罩禁令”,对问题口罩和违规卖家“零容忍”,严惩涉嫌假冒伪劣、哄抬物价、虚假宣传等违规问题的商品和店铺。为加强审核监督,有的平台通过智能算法模型识别和平台抽检等手段相结合,对多个品牌重点监测同时,将“纳米”“超滤”“热成像”等涉及专利技术的词汇纳入监控审核范围,严格审核专利证明材料。若发现冒用专利词汇或仿冒他人专利的防疫商品,则采取屏蔽、下架等措施。还有平台大力开展“口罩防异”内部专项清查行动,从企业资质、品牌授权、产品质量等各个方面对国内数十家口罩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极为严格的供应渠道审核,严防假冒伪劣防疫物资和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记者 佘颖